《但願人長久》–香港的服務業前線員工


《但願人長久》–香港的服務業前線員工

小雲

基層員工,幾十年來,怎樣捱過各種社會經濟的難關…付出了甚麼樣的代價…我們的社會是否可以訂立更好的制度,給予他們更合理的權益保障?

本地受僱於服務業前線的基層員工,幾十年來,怎樣捱過各種社會經濟的難關?事實上,很多服務業工友都十年如一日地捱過各種工作困境,但他們在身體及心靈上,付出了甚麼樣的代價呢?我們的社會是否可以訂立更好的制度,給予他們更合理的權益保障?

最近本地電影《但願人長久》上映。故事講述兩姊妹由湖南移居香港的成長經歷。電影中,內地演員周琳飾演一對小姐妹的母親,在九十年代後期,帶著女兒來港,跟丈夫團聚,並嘗試努力工作分擔家庭重擔。

周琳演的母親角色,在戲中沒有清晰交代的名字,要照料家中兩個年幼女兒,又加上撈偏的丈夫染上毒癮。移民香港初期,她在酒樓學做樓面,後來又轉到按摩店舖做按摩員,都是服務業的一些前線工種。

香港六十至九十年代初,曾有相當比例的製造工業,九十年代初本地工廠大量北移後,香港經濟近三十年來,近九成都屬「服務行業」。

顧名思義,「服務行業」的前線服務人員,都要對客人禮貌周周;但他們往往工作時間偏長,沒有太多議價條件,容易受取代,就業不穩。這可算是一般服務業基層工友的寫照。

《但願人長久》中的母親,對老闆卑恭屈膝,對客人忍氣吞聲,對丈夫挪用家中金錢吸毒,更是無可奈何;但她同時,又要做好傳統母親在家中管教兒女的角色。這是一個典型的基層服務業工友寫照,客觀上,他們的工作勞動,支撐著服務行業的延續,但他們普遍在社會上並未有得到甚麼支援。今時今日,香港社會經濟仍然貌似繁榮,但服務業的基層員工,例如清潔、樓面、保安及送遞員等的生活,真的已比《但願人長久》中的媽媽改善了嗎?

香港社會對基層工友的保障,一直十分有限,除了有訂定最低工資40元的時薪,一直沒有工時管制,服務業人員每日工作12小時或更長時間,都習以為常。商界嚷著聘請本地員工困難,政府急速推出各種輸入勞動人員的計劃;但服務業基層工友,面對經濟不景,手停口停的情況,除了繼續推行再培訓課程,我們亦缺乏有效的失業援助制度。

本地受僱於服務業前線的基層員工,幾十年來,怎樣捱過各種社會經濟的難關?事實上,很多服務業工友都十年如一日地捱過各種工作困境,但他們在身體及心靈上,付出了甚麼樣的代價呢?我們的社會是否可以訂立更好的制度,給予他們更合理的權益保障?香港社會發展,決不能只顧維持表面的經濟增長,而不去設法為眾多的基層工友尋求更合理的保障。